面对精品酒店的定位,原建筑的主要问题在于主体建筑完全暴露于视线内,缺乏精品酒店给客人带来的期待感;围栏材质与建筑本体与周边建筑一样完全分开,缺乏整体性。
原建筑共5层,是村民自建住宅楼。村民对建筑进行过若干次改造,最终的状态是砖混与钢结构结合的杂乱的建筑结构;立面上也存在大量无逻辑语言,中式坡屋顶与欧式线脚的搭配,在周边建筑中也屡见不鲜。
大堂使用色调较暗的黑胡桃木饰面,天花与墙面变化的间隔缝隙一一对应。
公共楼梯间使用经过防火处理的麻布壁纸做天花与墙面完成面,古铜钢板材质的扶手、客房门与麻布都有较强的材质特性,使得不大的交通空间显得更精致。
设计师没有将建筑整体完全改造,而是将重点放在屋顶和围栏:将屋顶复杂的立面线脚包裹起来,底部的围栏在分割酒店内与外的同时也重新塑造了酒店内的外部庭院环境。屋顶与围栏两者相同材质考虑,使酒店成为完整的体系。
标准间独立的台盆柜上方有一根悬挑灯箱,下方为功能性的筒灯,上方有柔和的间接照明。悬挑灯箱完全依靠墙面固定,无多余结构,在照明的辅助下更显出轻盈的漂浮感。
一般的酒店/住宅为了绝对的私密性,会使用厚重的围墙阻隔视野,但是在自然环境当中,设计师更希望可以用更委婉的手法表达“内-外-外”的递进关系。所以选择锈钢管围栏作为建筑入口,利用坡道的逐渐增加的高差与长度,营造出进入酒店前的过渡与仪式感。
钢管从坡道起始位置为起点,随着前进方向坡道逐渐向下,钢管逐渐升高,钢管顶部保持相同的标高,从而加强人往下走过程中“进入”酒店的过程。钢管围栏入口作为进入酒店前的过渡,逐渐往下走的过程给客人离开喧嚣的仪式感。
豪华间利用飘窗一侧设计开放式浴室。利用镜面玻璃室外反射与低透光性,使得客人可在沐浴时享受自然山景。
套房有酒店唯一的私人室外庭院,利用通长的玻璃折叠门作为室内外的分割,玻璃门完全打开时室内外空间真正融为一体。
双人间平面狭长,设计师利用通长的墙面设计装饰墙面。变化的板材宽度与色调明暗变化减少了房间的压迫感。
为了区别于周边固有的建筑形象,设计师将原建筑出挑檐口、杂乱的线脚尽量隐藏,达到现代建筑的形象目的。
为了使屋顶钢板效果更有力,钢板的做法也一改常规折边的节点,尝试利用四边角码固定,留出钢板间的空腔,保留了钢板直挺的切边。
凭借山地建筑的优势,原建筑在4个不同的楼层标高上皆有独立的室外庭院。
顶层公共露台与4层客房阳台凭借场地优势,可远眺龙井山景与西湖。
由于酒店入口位于3层,入口庭院是对外的最便捷的院子。设计师保留了原本的3棵大树,并没有作过多修饰,只通过简洁的地面的划分完成了入口庭院的设计。
一层是酒店最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以15片镜面玻璃为背景,被丰富的高大树木围绕。人处于此处可感受到被自然全方位环绕。
原砖混结构与钢结构形成平面上内部封闭外部开放的形态。设计师将内部较封闭的部分作为大堂,营造稍微暗的空间效果;外部利用大面积飘窗形成极佳的观景餐区,享有良好的自然采光。